在明白什麼道理後‚你不再焦慮了?
最近很多朋友都表示,自己好像越來越容易焦慮了
思考了一下!!想想我最近也滿焦慮的!!無論生活,工作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都讓我產生滿滿的不安情緒在
畢竟機會越來越少,「內卷」越來越多,常常感覺力不從心。
但是生活總要繼續,負面情緒只會讓人陷入不斷懷疑自己的漩渦。
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些能夠有效擺脫焦慮情緒的方法。
自我診斷
12 個能夠認清自身焦慮的建議:
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,工作中經常和焦慮打交道,基於自己的臨床經驗,我這裡給出 12 個要點。
注明:如果你長時間、頻繁地體驗到顯著的焦慮,先去做個診斷,這裡的技巧不一定適用。
1、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,是人類在特定場景下會體驗到的正常反應。
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體驗到焦慮。換做其他人來面對你當下的情況,TA 非常有可能也會感到焦慮。感到焦慮的你不見得就有什麼問題。
2、焦慮並不一定就會帶來負面的結果。
有大量研究證明,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、提升我們的思維活躍度、讓我們更加警覺有能量,一定程度的焦慮會帶來最佳的工作或學習表現。
3、焦慮和壓力感覺起來差不多,但是背後的工作機制並不同。
很多時候你感到焦慮,其實是因為自己壓力過高,這是外界環境的問題。這個時候你需要給自己減壓,減少工作時間,推掉一些不重要的事情,給自己放個假,讓自己閑下來,甚至換一個環境。
4、血糖過低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體驗到了焦慮。
有的時候我們過於忙碌會忘記按時吃飯,進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、過分緊張、頭腦發暈、情緒失控等。當自己焦慮的時候,先問問自己最近一次進食是在什麼時候,如果已經三四個小時沒進食了,先去吃點東西。
5、焦慮容易導致逃避行為,事實是逃避行為的確會帶來短暫的「舒適」(也就是焦慮感的減少)。
但是在長期來說逃避行為會導致問題越積越多、焦慮不斷增加。當你焦慮的時候,千萬不要逃避,先解決自己最想逃避的問題,往往就不焦慮了。
6、焦慮往往來自於對自己設立過高的標准。
高標准不是一件壞事情,但是標准脫離現實那就會導致問題,比如害怕自己會失敗而拖延。如果你是這樣的情況,請考慮主動降低自己的高標准。把一件事情做好並做到 80 分,和想做到 100 分但是因為焦慮沒有完成相比,前者顯然更好。
7、請謹記,人沒有辦法預測和控制所有的事情。
這至多是我們的一個美好願望,但不符合現實。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冒風險,基於目前自己掌握的情況,做到自己滿意就可以了。「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8、有的時候我們焦慮是因為目前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夠。
沒有辦法對未來做出准確的判斷和預測,你再分析再運籌也是無果。這個時候,不要馬上做出決定,把選擇留給未來的自己,因為未來的自己會有更多的信息,會處於一個更好的位置去評估這個問題。英語裡我們說:「 leave it to your future self 」。
9、焦慮上來的時候,也就是我們的杏仁核被觸發,處於「火紅」的狀態。
這個時候,如果我們可以讓腦前額葉活躍起來,就會降低杏仁核的活躍程度,進而減少焦慮。如何啟動腦前額葉?用語言描述問題,用文字寫出來,和別人討論,制定計劃,做客觀分析。
10、焦慮容易導致呼吸急促,而呼吸急促會維持我們的焦慮狀態。
很多驚恐發作的患者,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「呼吸過速」的現像。所以當你感到焦慮時,問問自己是否呼吸過速?如果是的話,請把呼吸的速度降下來。可以考慮做「 4-4-4 」呼吸(吸氣 1234 ,呼氣 1234 ,在下一次吸氣之前憋住呼吸 1234 ,如此重復,重點在於呼氣後吸氣前的憋氣)。
11、當你體驗到非常高的焦慮時,你的杏仁核處於極度活躍的狀態。
這個時候你的腦前額葉完全下線,沒有辦法有效地處理問題。那就不要做無用功,不如先去處理其他任務(比如生活雜事,總是需要處理的),等焦慮情緒平復下再來解決主要問題,也不會覺得浪費了時間。
12、人在焦慮的時候容易注意力不集中,認知能力會下降。
但同時思維又非常快,會出現「手跟不上腦」的情況。這個時候減少環境干擾就非常重要了,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,每次只需要熬過一分鐘。英語裡我們說:「 one thing at a time, one minute at a time 」。
「用做而不是想」
今天看到羅翔老師的一段話:
「我其實跟大部分人的感覺是一樣的,有恐懼,有抱怨,有深深的迷茫。所以最後我要退回到的就是,如何去對抗我的不確定,如何去對抗我的恐懼,那就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,每天做好每天該做的事情,用做而不是用想,來對抗這種恐懼,對抗這種焦慮。」
看到這段話,會想到,不要害怕焦慮與恐懼的出現,要明白這是人的正常情緒,像羅翔老師這樣活得通透的人,也會有這樣的情緒出現,所以要允許自己的負面情緒出現。
那如何去對抗這種情緒呢?
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天做好該做的事情。
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說,很多問題的答案不是想出來的。
我們很容易陷入想太多的困境中,最後發現自己想了半天什麼結果也沒得到。
因為只有在行動中才能檢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確的,也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,這句話大家都會背,但是真正理解的人很少。
這也是我最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一個問題,可能了解了某個知識點,以為自己理解了,但其實只有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,用自己學到的這個知識解決問題了,才會有一種「原來這句話是這個意思啊」的頓悟的感覺。
不管聽過多少道理,沒有通過行動變成自己的經驗,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懂得。
不管你讀過多少行為改變、習慣養成的書,如果不實踐,就基本不可能把行為改過來。這也是瑞達利歐在《原則》中最後一章運用工具和行為准則指導工作中強調的。
比如我之前看了很多關於寫作的書籍、課程,但是始終沒有下筆去寫。其實每一個想要寫作的人,都會面臨這個問題,就是始終下不了筆。這個原因很簡單,永遠不開始,就永遠不會面臨自己的失敗。
當我寫作之後,就會在寫作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很多問題。文章目的不明確、主題不清晰、結構及思維混亂、口語化太多、不會起標題,再加上不停地自我否定,時間不夠用等各種問題都會出現。
但這依然是我今年做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。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,不斷去輸出自己的思考,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友,尤其得到很多朋友的鼓勵,讓我覺得真的很幸福,更加希望自己能夠寫出更多有價值的文章,分享給大家。
另一方面意識到了暴露問題,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真的很重要。
因為不寫作,就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寫作上存在的問題;不與人溝通交流,就永遠不會出現溝通的問題;不去學習新事物,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落後。
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,就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。不會寫作,就把以前看過的書,聽過的課回顧一下,結合自己的寫作真正去運用。
輸入不夠,就加大輸入量,看書、聽課、跟人學,想想怎樣更好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素材庫。時間不夠用,就會想怎樣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時間,做好時間管理。
寫作也會增加自己對於生活的敏銳度,會更加認真地去觀察自己和身邊人,會習慣性去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及行為。
比如我一開始可能沒有想太多,比如寫什麼內容,需要什麼素材,專注哪個領域,給別人傳遞什麼,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。但是在寫的過程中,我就會不斷去思考這些問題。
這個過程中,我就明白了羅翔老師說的「用做而不是想」,來對抗恐懼與焦慮。
先做起來再說,完成比完美重要,有了 60 分,才會有後邊的 90 分、100 分。日日不斷之功,日日比前一日好一點點。
慢慢來
有人說:這個世界上任何事都急不來
我明白的道理是:苟住慢慢耗才是人生常態。
最近也跟一個同學聊到做事情太著急太焦慮的問題。我覺得是這樣,主要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,我們接收的效率提高的實在是太多了。
各種影音,各種訊息呼呼的往臉上招呼,以至於讓讓我們有了一種錯覺,就是:我們任務改變是很快的。
我們看電視劇裡,電影裡,是不是都是高潮迭起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因為人家那是電視劇、電影啊,這麼短時間,要講一個故事出來,這故事還得跌宕起伏,當然看著過癮了。
但是照著電視劇、電影規劃自己的人生,這可就問題太大了。
實際上,在步入社會的這幾十年來,真正影響人生走向的,就是那麼幾次選擇。一個人,一輩子的重大選擇,一輩子也就幾十個。就這個數量級。
比如選了什麼專業,什麼職業,什麼枕邊人,去了哪個城市,跟了什麼老大,之類之類的。
而至關重要的選擇,大多數普通人,都不超過 5 個。我們就用 5 個能深刻影響你人生走向的選擇來說。
我們就說你 20 歲- 60 歲,這 40 年的時間裡,你有 5 個影響人生走向的重大選擇,那麼粗算平均一下,你多少年會有一個重大選擇?8 年。
8 年,朋友們,8 年在這裡打字,可以彈指一揮間,可以一筆帶過,但是 8 年,是多麼長的時間啊。初三,高中 3 年,大學 4 年,加一塊是 8 年。8 年短麼?真的不短。
換句話說,你的人生發生突破性改變,在你的生命長河裡,也就是那麼幾個瞬間。幾個閃爍點而已。
剩下的時間,真正的常態是:日復一日的重復,大多數都是重復和枯燥。
這才是真相。
但是大家不喜歡枯燥,大家喜歡改變,大家喜歡神轉折,大家喜歡盡快看到效果,大家喜歡過山車式的劇情。
但是這種東西,在真正的生活裡,真的沒有。
用我自己舉例,我的一個突破性改變的契機,是我跳到了互聯網公司,這次換工作,讓我開啟了人生新紀元。
但是我為了能達到「轉行」的要求。那背後我是在廣告公司做了白天黑夜吭哧吭哧地干 3 年啊。
這 3 年,我從一個普通的每月掙 3000 塊的執行人員,變成了月薪 25000 的項目組長。我睡覺跟貓頭鷹似的,起得比雞都早。
沒有這些努力和積累,我能得到這個高手如林的互聯網機會麼。我當時到了互聯網公司之後,發現我身邊的同事,一水的清華北大復旦交大。
我是 28 歲的時候創業的,這也是一個我的重要人生時刻。同樣,這只是一個結果。為了這一天的到來,又是什麼支撐著這個改變呢。
在互聯網公司當社畜那幾年,公司 10 點上班,我都是 7 點到單位上班的,晚上 11 點走。
我練習了講課,我學了運營,我學了市場,我學了設計,我了解了開發。我把這些技能點吭哧吭哧的湊齊了,才搭了這麼一個吱吱嘎嘎的破車,開了起來。
沒有這些技能的支撐,我能創業麼,真的不能,少哪樣都不行。創業所需要的技能點,是一個環形結構,少了哪一環,都會有一種難受的卡殼感。
別總想著盡快改變,人生重要的改變,其實就是結果而已,在這些改變之余,你要做的就是枯燥的積累,這個過程並不令人心動,也不會有人看到你。
你只能苟住慢慢耗,一點一滴,一分一毫的積累。
你要去補全技能的缺失,你要去看書,你要去見人,你要去學習。這樣,當有好機會出現的時候,你才有可能抓得住。一句爛大街的大俗話是,機會只留給有准備的人,確實如此。
明白什麼道理之後就不焦慮了?——苟住慢慢耗才是人生常態。
當你和別人都在做同一件事,他著急而你不著急,你就擁有了巨大的競爭優勢
。